今年的《中秋奇妙游》,早在策劃之初,我們便確立了一個核心概念——「圓」。
「圓」,是貫穿整場晚會的線索:它既是天地造化的地理之圓,也是人間煙火的生活之圓,是承載著千年傳承的文化之圓,更是象征著民族同心的家國之圓,一個“圓”字,承載著所有美好的祝愿。
想法有了,下一步就是靈感收集,如何找到既能代表傳統(tǒng)文化,又深受年輕觀眾喜歡的形式?導演團隊和小紅書藝術團隊一拍即合,合作了「神奇的東方詩畫」項目,透過小紅書創(chuàng)作者們的眼睛,我們驚喜地發(fā)現(xiàn)——
「圓」的可能性,在他們筆下原來被延展得如此豐富和浪漫。
01 明月當空,以畫為鏡,
照見千種團圓
所謂「東方詩畫」,即是以當代畫筆,為古典文化注入新的生命。
在這些年輕的創(chuàng)作者們筆下,詩仙李白所邀的那輪明月,有了可觸的溫柔輪廓,水調歌頭里的幻夢般天上宮闕,有了具象的亭臺樓閣。
于是,九月中旬,河南衛(wèi)視導演團隊和小紅書藝術垂類以中秋之月為主題,面向小紅書全站詩畫作者發(fā)起招募,鼓勵所有創(chuàng)作者用自己的方式,舉杯品詩畫,抬頭賞圓月,共赴這一年一度的「月亮派對」。
在1.5萬份投稿中,我們最終擷取了30幅作品,匯集成一本名為《月光下的歡聚》的畫冊。它如同一面多棱鏡,映照出「團圓」的千百種姿態(tài)——
這里有《月宮宴飲》中眾人的酣飲歡愉;
《月宮宴飲》
菲非Fiona
有《觀風與月舒》里與天地自然的靜謐相依;
《觀風與月舒》
賈宸瀾
有《水調歌頭·明月幾時有》中夢境與現(xiàn)實的詩意交織;
《水調歌頭·明月幾時有》
霈舲_peiling
更有一種獨特的圓滿,它不依賴于外在的力量,而是我本具足后的平靜自洽。
就像創(chuàng)作者@張姝鈺Shuyu 筆下《盛唐的月光》,一人立于天地星河之間,氣韻磅礴,那是“繡口一吐,就半個盛唐”的詩仙,與整個輝煌時代的歡聚。
《盛唐的月光》
張姝鈺Shuyu
創(chuàng)作者@菲菲Fiona 的《舉杯邀明月》,則將李白“對影成三人”的千古寂寥,繪成了一場與天地共飲的逍遙。
《舉杯邀明月》
這讓我們聯(lián)想到當下年輕人的生活圖景:
一個人吃火鍋、一個人旅行、一個人唱K……這些曾被簡單定義為孤獨的行為,何嘗不是一場與自我、與萬物的深度歡聚,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圓滿?
當我們把想象力的尺度無限外延,圓滿的維度,又何嘗不能拓展至整個宇宙?
創(chuàng)作者@華張一 的《赤壁賦·無盡藏》便是一個絕佳例證:
蘇軾在《赤壁賦》中,從慨嘆自身渺小“寄蜉蝣于天地”,到頓悟“惟江上之清風,與山間之明月……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”,他對生命的認知完成了一次偉大的轉折——
當個體與萬物為友,剎那便可抵達永恒。
于是在畫中,蘇軾緩步走入那無限循環(huán)、沒有盡頭的莫比烏斯環(huán)。這一刻,有限的個體與無限的宇宙在時空中交織,我,即是整個宇宙。
《赤壁賦·無盡藏》
華張一
02 舉杯共賞明月
你我萬物共歡
當30副詩畫作品集結成冊,一個浪漫而大膽的決定出現(xiàn)在了導演組的腦海里——
我們想把這些散落在小紅書里的璀璨月色,在《中秋奇妙游》的舞臺上匯聚成河。
最終,這30幅畫作被賦予了動態(tài)的生命,在精心%v1GqHicx0aParKhmuSjyPRBQrOoEHnodJ4a5EVUD8esiamlgiaCgWqPsYxRqNUIbUupMgVFsbiciay4viaqiaQg/0?from=appmsg" preserveaspectratio="" clip-path="inset(0% round 40)">
左右滑動查看圖片
因此,今年的《中秋奇妙游》,已不只是一場晚會,更是一次與二十五位小紅書藝術創(chuàng)作者、與屏幕前的你,打破時空的約定——
無論身在何方,無論體驗著怎樣的生活,在中秋月圓之夜,我們望向的是同一輪明月。月明當空,清風拂面,我們共享這一份美好,共赴這一場歡聚。
中秋佳節(jié),天南地北,世間萬物,你我共歡。
在這一年一度的中秋奇妙游,我們一同舉杯,品詩詞,賞明月,于這本《月光下的歡聚》里——
終于,尋覓到屬于我們的那份獨一無二的“圓”。
“中秋”為啥不是秋分,而是農歷八月十五呢?
豫公網(wǎng)安備 41110202000117號